当江安县夕佳山镇的村民在竹林间挥镰采伐,他们收割的不仅是沉甸甸的竹材,更是生态与经济共生的果实。这片 8 万余亩的竹海,用每吨 550 元的产值、3.6 万余个就业岗位,诠释着 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 的深刻内涵。一根竹子从采伐到加工,从观赏到康养的旅程,正是党建引领下,“以竹兴业、以竹富民” 的生动注脚。
产业链延伸,让竹材长出 “金枝丫”
17 家竹材加工厂的机器轰鸣,打破了 “砍竹卖竹” 的单一模式。党员干部牵头引进的竹纤维板材生产线,让原本用作燃料的竹梢变身为环保家具原料;村里的 “党员创新工作室” 研发的竹编文创产品,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,溢价空间提升 3 倍。数据显示,深加工让每吨竹材的价值从 550 元跃升至 2000 元以上,这种 “吃干榨净” 的利用模式,让竹子的每一部分都产生价值。竹制品企业负责人所说:“以前卖‘原字号’,现在做‘精字号’—— 党员干部帮我们打开了思路,竹子也能卖出好价钱。”
生态链守护,让竹海成为 “聚宝盆”
在 “党建 + 生态” 的守护下,夕佳山镇的竹林既是经济林,更是生态林。党员先锋队定期开展 “护竹行动”,推广科学采伐技术,确保 “伐后即种、永续利用”;竹林碳汇项目的落地,让农户在护林的同时还能获得碳交易收益。这种 “在保护中开发,在开发中保护” 的理念,让 8 万余亩竹林年固碳量超 3 万吨,既守住了生态底线,又拓宽了增收渠道。当游客穿行在郁郁葱葱的竹海,看到的不仅是风景,更是 “生态就是生产力” 的鲜活样本。
展开剩余37%服务链升级,让小竹子串起 “大民生”
从竹苗培育到市场销售,党员干部的服务贯穿竹子全生命周期。镇党委搭建的 “竹产业服务中心”,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、贷款对接、物流协调等 “一站式” 服务;“党员帮扶对子” 走进贫困户家中,手把手教竹编技艺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竹文旅融合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 “旅游饭”:43 户 “竹人家” 民宿年均增收 5 万元,30 余万人次的年接待量,带动山货销售、向导服务等关联产业发展。这种 “一根竹子带活一个产业,富裕一方百姓” 的效应,正是乡村振兴最温暖的底色。
一根竹子的价值,从来不只在于它的材质,更在于人们如何认识它、利用它、守护它。夕佳山镇的实践证明:立足生态优势,延伸产业链条,用党建激活内生动力,普通的竹子也能成为连接生态保护与共同富裕的纽带,让乡村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,既守住青山,又装满 “钱袋”,走出一条可持续的振兴之路。(琥珀)
发布于:四川省万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